感謝大家的支持!
商品屬性 [格式] 藍光25G [片裝數] 1 位於紐約的自然歷史博物館莊嚴的大廳裡,陳列著這個世界讓人驚奇的所有事物:狂暴的史前生物、野蠻的古代戰士、被時間的流沙埋掉的原始部落、非洲的草原動物以及改變了歷史的傳奇英雄……當然,它們到了這裡都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塑像和標本,不過卻是濃縮了整個地球的生態圈,來到這裡的參觀者總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對於世界是多麼地渺小。然而對於拉裡·戴利--博物館的新守夜人來說,這只是一個能夠爭取到兒子的撫養權的謀生手段。拉裡認為自己生來就是"做大事"的人,然而大半輩子的"懷才不遇",讓他現在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他的前妻即將再婚,為了不讓她帶走自己最愛的兒子,拉裡決定向生活低頭,接受了這份不需要什麼創造力的工作。
工作的第一個晚上,拉裡拿著一個超大的手電筒,百無聊賴地漫步在走廊,他覺得這個夜晚對於自己來說,將會既平靜又孤獨,直到一批預想不到的"訪客"突然造訪。拉裡一直想象著有一天自己會成為大人物,但從沒想過是以這種方式:他驚奇地發現,當太陽最後的光芒消失在地平線上後,博物館的一切都活了過來,就如同被施了魔法般活靈活現地圍繞在他身旁,開始了一系列的破壞活動,暴王龍和匈奴王破壞了大理石走廊,而雄獅和猴子則在陳列櫃中漫步……拉裡傻了,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博物館恢復常態。這時,美國第26屆總統羅斯福的雕像突然發聲,嚇了神情緊張的拉裡一大跳,不過有了這位偉人的幫忙,拉裡很可能不會丟掉他剛剛到手的工作,而且還會實現夢寐以求的歷險夢想:他一直等待的偉大時刻,終於到來了。
自然歷史博物館絕不是枯燥乏味的,它的珍藏是驚人的:有眼神猙獰的史前生物、凶猛的古戰士,有早已消失的族裔、非洲叢林的動物,還有歷史上傳奇的英雄人物。這些都被凍結在一個時刻,無論時間怎樣流轉,它們都不會改變。
賴瑞(本·斯蒂勒 飾),一名時運不濟的夢想家,他有很多夢想卻都無法實現。賴瑞相信總有一天他能成就一番驚人事業。當然,這一切只是夢想,現在擺在眼前的是他必須在聖誕節之前找到工作。否則,他的小兒子就將判由前妻撫養。賴瑞不願讓兒子失望,於是在他的努力之下找到了一份工作--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夜間警衛。
工作的第一個晚上,他拿著一個超大手電筒和一本詳盡的指示手冊,被孤單地留在安靜得詭異、龐大的博物館裡。博物館的老守夜人告訴賴瑞,他的任務就是"確保在晚上沒有任何東西能進出博物館"。賴瑞覺得這個守夜人是老糊塗了,整個博物館除了他一人之外,還有什麼活物呢?
等等!那是什麼聲音?讓賴瑞難以置信的是,那些史前生物和只有故事書裡才活蹦亂跳的人物,竟一個一個活起來了……
幕 後
【夢幻走進現實】
當你在博物館裡信步瀏覽時,一定產生過類似的奇思怪想:那一個個靜止的古代人物雕像和動物標本,會不會突然活動,走出它們被固定的位置,為曾經乾枯的軀體重新注入活力?是的,這一切都將通過《博物館驚魂夜》一一實現,成就一個童心未泯的白日夢。就像導演肖恩·利維(Shawn Levy)形容的那樣:"人就是擁有這種奇怪的感應能力,當你從一一幅肖像畫面前經過時,恍惚覺得畫中的眼睛一直跟著你……過後你會覺得自己是不是有點神經質,但在當時,一切都真實得不可思議。而作為一名電影人,有時候更像是一個魔術師,惟一要記住的就是,在銀色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影片的創意來自於克羅地亞插圖畫家米蘭·崔克(Milan Trenc)為兒童繪製的一本故事書……從沒放過任何好故事的好萊塢,早早就買下了故事書的電影改編權,於是就有了這部應聖誕節氣氛的假日影片,而其背後的製片三人組,曾經因為電影版《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而積累了不少這方面的經驗。
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曾經有過要在博物館閉店之前藏在裡面的想法,樂此不疲地想象當天色漸黑的時候,博物館是否也會像《玩具總動員》中那般熱鬧?在黑暗中只剩下粗線條的輪廓的模型標本,會不會真地動起來?故事中的主角拉裡·戴利就是這種幻想成癖的人,他認為"夢想"是人類獨具的信仰,卻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信心,是那種想法多多卻駐足不前的空想家。
如何讓這樣一本哄小孩睡覺的插圖故事,在大銀幕上顯得既搞笑又不幼稚?拉裡在博物館的第一個夜晚所遭遇的一切,就變成了最重要的因素,因為"縮短時間"是電影製造緊迫感的最好手段。這裡,導演肖恩·利維特別挑選了"特迪·羅斯福"的雕像作為影片中一個特別的角色,而且還節選了許多羅斯福曾說過的經典語錄--你會感覺這位美國總統的靈魂還遊蕩在現實世界裡。另外,肖恩·利維還為那些"神奇生物"之間加進了許多孩子氣的爭吵,本來很可怕的史前動物也有了可愛的一面。個子大不一定就會造成威脅,相反,那些體型小到憨態可掬的生物卻有點邪門,才是重點防範對象……當然,影片不光以炫目的特技取勝,感覺方面的延伸也是很必要的:拉裡就像所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父親一樣,希望兒子像尊敬英雄一樣崇拜自己--討論父與子之間的隔閡與情感,最近在好萊塢似乎非常流行。
【"博物館"的美工與布景】
除去無可避免的數碼特效,導演肖恩·利維發現自己還需要面對大量的美術方面的問題,因為他需要美工和設計師提供給影片一座世界級別的博物館的內部構造。當然,他已經獲得拍攝真實的紐約自然博物館外景的許可,但鑒於博物館裡收藏的文物和藝術品都價值連城,所以利維不敢進去"造次",再加上影片中還包括一系列的破壞場景--沒人敢保證這個過程中不出"意外",賠錢事小,但損壞國家文物這種"歷史罪人"的壞名頭誰也背負不起……所以在攝影棚中重建博物館,不但最可行、最安全,也可能是潛在的最"便宜"的方法。
曾經為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飛行家》(The Aviator)設計了華美且有歷史厚重感的布景的美工總監克勞德·帕爾(Claude Paré),接下了這個非常"巨大"的使命,而且他也知道,如果不改變一下自己既定的"口味",影片很可能就變成了陳列在博物館的"飛行家":"通常情況下,像我這種電影美工需要設計的只是針對一個或兩個時代的布景風格而已,但是這個理論在《博物館驚魂夜》中完全不適用,裡面涉及了太多太廣且不同時代的設計與搭配--從古埃及的神殿到西部牛仔的狂野,我第一次接受趣味性這麼強的工作。"
在設計方面,導演肖恩·利維給了克勞德·帕爾很大的創作空間,沒有給他太大的干涉。為了加強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帕爾在位於溫哥華的攝影棚裡裝了一個旋轉門--博物館的傳統門型,走進旋轉門,看到為影片製作的背景與幕布,就像利維說的那樣:"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參觀'博物館……"去過博物館的人都應該知道,館內一般都會被分成幾個展區或展廳,不過在攝影棚中,帕爾只完全還原了海洋館,至於其他需要出現在影片中的展廳,都只建造了一個局部而已,後期再通過數碼技術進行合成。
克勞德·帕爾在工作的過程中,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名設計師,更像是一名博物館裝潢師,製作每一個獨立的展廳時,背後都發生了許多奈人尋味的有趣故事,而帕爾對於因紐特人或穴居人的認知程度也在突飛猛進。大約有10名設計師同時忙乎著為展廳設計不同的格局,每一個展廳都經歷了插圖、設計、建造等幾個建築方面的常規步驟,為了更加真實,美工師傅們多在細節上花工夫,陳列的雕像、模型和標本也皆出自他們的巧手。以在影片中分量很重的羅斯福的雕像為例,他騎在馬上,將手中的劍舉向空中……雕像與真正的第26屆美國總統有所不同,因為它需要看起來和羅賓·威廉斯很相像--"活動起來的雕像"是由威廉斯飾演的,於是,我們就在影片中看到了一個"和威廉斯長得很像的美國總統"。
花 絮
·影片最初將拍攝地定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但據說本·斯蒂勒在那裡有一些"不愉快"的經歷,最後才改在了溫哥華。
購買過此商品的人還購買過
用戶評論
暫時還沒有任何用戶評論